跳转至

每日编辑语录:

生存狂的思考:特权与压迫的相对性

“我在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遇到的许多女性都来自最优越的环境,然而她们却常常称自己为‘受压迫者’。
我很难认真对待她们的这种‘压迫’感,因为我在生命的前半段是生活在为萨凡纳(Savannah,美国佐治亚州的一座城市)中上层白人做饭和打理家务的黑人女性中间。
她们从未提及自己受到压迫。
那么,耶鲁的精英白人女性又有什么资格抱怨自己的境遇呢?”——来自最高法院大法官克拉伦斯·托马斯(Clarence Thomas)在他的书《我祖父的儿子》中的话。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各种关于自身处境的抱怨。
就像那些身处优越环境却觉得自己被压迫的人一样,很多时候这种感觉可能是脱离实际情况的。
对于生存狂来说,更应该理性看待这类现象。
我们关注的是实际的生活保障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比如说,在资源储备方面,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自己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就觉得万事大吉。
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收入不错,每个月有几千元人民币的收入,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也算过得不错。
但如果从生存狂的角度看,这可能还远远不够。
我们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况,像突发的自然灾害或者社会动荡等。

在这些情况下,那些看似优越的条件可能瞬间消失。
就好比那些依赖特定社会体系保障生活的人,一旦这个体系出现问题,他们可能会陷入困境。
而生存狂则不同,我们会提前做好准备。
例如储备足够的食物,不是简单的几斤大米,而是按照可能面临的最长危机时长来计算,也许是几十公斤甚至更多。
还有饮用水,不是每天几升的量,而是考虑到在没有外部供应的情况下,每人每天至少3升的用水需求。

同时,在居住环境方面,我们不能只追求舒适而忽略了安全性。
一个看似豪华的房子,如果在选址上没有考虑到自然灾害的风险,比如靠近容易发生洪水的河边或者容易发生地震的断裂带附近,那在危机来临时就会非常危险。
生存狂会选择相对安全的地方建造住所,并且做好防护措施,像加固房屋结构、设置应急避难空间等。

我们不能像那些只看到自己所谓“压迫”的人一样,陷入一种虚幻的不满情绪中。
而是要脚踏实地,从实际的生存需求出发,提升自己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这才是生存狂应该秉持的态度。

引用:https://survivalblog.com/2024/02/29/the-editors-quote-of-the-day-45/
原文: https://www.tttl.online/blog/1736737461/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