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谁在为网络中立性买单?

网络中立性:谁来买单?

奥巴马再次引发了争议,关于一个看似不需要争议的话题。
或许真正引发争议的是媒体。
无论如何,网络中立性已经成为热议话题,而大多数人对此的了解仅限于他们在新闻片段中听到的内容。

在奥巴马第一次当选之前,他就公开表示支持网络中立性,并承诺如果当选将推动相关政策。
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他指示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起草相关法规,一切似乎都在顺利进行。

然而,由于一起法院案件,这些法规被废除。
更令人惊讶的是,总统似乎改变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立场。

网络中立性的实质

网络中立性的基本概念是,互联网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访问权限,无论是发布信息的人还是搜索信息的人。
为了保证这种中立性,机制是监管从一个地点传输到另一个地点的信息“数据包”。
每个数据包都必须获得相同的优先级,以确保每个人的信息都能到达目的地。

实际上,互联网从未完全中立。
每个用户为其互联网接入付费,每个上传数据到互联网的公司或个人都为存储这些数据的空间付费。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力量发挥作用,这些个人和公司为他们得到的服务水平付费。

网络中立性的一部分意味着,像Netflix和YouTube这样的大型互联网用户,它们在互联网上传输大量信息,应该得到与拥有自己博客的青少年相同的服务水平。

然而,如果这两家公司以及其他少数几家公司得到与其他人相同的服务,我们就永远不会看到我们的谷歌搜索结果或Facebook页面加载完成。
仅Netflix和YouTube就占据了当今互联网上传输的大部分数据。
它们必须得到不同的服务,这样你和我才能享受我们的电影以及互联网提供的所有其他内容。

当前的争论并不是关于保持中立,尽管这是所说的;而是关于在互联网上创建“快车道”和“慢车道”。
这就是奥巴马指示FCC研究和制定法规的内容。
换句话说,FCC将监管已经在互联网上发生的事情。

那么,这一切的症结在哪里呢?首先,为了做到这一点,FCC将把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s)视为公共事业,其运营随后将受到政府的监管。
这为政府和国家安全局(NSA)提供了更多的接入和控制互联网的机会。

事实上,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扩大政府权力。
民主党/自由派/进步派的心态无法容忍任何事情发生而不进行监管。
他们追求的是全面控制,而网络中立性问题只是他们为了获得更多控制权而使用的又一个手段。

我们真正需要问自己的问题是,最终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子?

首先,一旦互联网正式有了快车道和慢车道,你就必须为进入快车道付费。
这将导致ISPs更加关注快车道的需求并更好地维护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车道会变得更慢,因为它得不到所需的关注和维护。

因此,任何想要良好服务的人,无论是为了业务还是个人使用,最终都不得不为此额外付费。

说到额外付费,如果ISPs被视为公共事业,那么你可以预料互联网服务成本会上涨。
我们还可以预料互联网服务会变得更糟,因为ISPs将不再试图满足客户,而是政府监管机构。
与电力公司和电话公司一样,政府将对互联网实施同样的监管,进一步复杂化问题并推高成本。

政府将ISPs视为公共事业的另一个风险是,他们将要求向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服务。
实际上已经有这样的先例,就像电话公司一样。
无论你住在美国的哪个地方,电话公司都必须为你提供服务,无论成本如何。
这意味着在财务上不可行的情况下,他们仍然被迫这样做,并将成本转嫁给其他人。

我们还将看到政府使用强硬手段来获取我们越来越多的数据。
拒绝向NSA提供你和我数据的ISPs将会发现自己受到调查;要么是由国税局,要么是由监管机构。
他们甚至可能失去提供服务的能力。

我们已经看到这种策略被用来对付奥巴马政府不同意的企业,为什么我们期望将来会有所不同?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在自我监管方面做得很好。
除了那种控制一切的自由派心态外,政府真的没有理由介入。
如果政府不插手,每个人都将得到他们需要的服务。

但如果政府插手,那么我们可以期待我们的权利受到越来越多的侵犯和成本增加。
这些成本当然会转嫁给消费者,这样你和我就可以支付更多的政府官僚来干涉我们的生活。

网络中立性确实关乎自由;但并非如报道所言。
它不是为了给小公司和巨头平等的访问权限,而是为了防止我们的信息落入政府手中。

像往常一样,真正的问题被隐藏在一堆繁琐的法规和法律术语中,然后在新闻片段和吸引人的口号中被误报。
但这并不掩盖它的存在;只是掩盖了它有多容易被发现。

作者简介
比尔·怀特(Bill White)是《征服即将到来的崩溃》一书的作者,他曾是一名军官、制造工程师和业务经理。
最近,他离开了商界,成为墨西哥边境的跨文化传教士。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比尔一直是一名生存狂。

引用:https://www.survivopedia.com/internet-neutrality/
原文: https://www.tttl.online/blog/1736592192/
图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