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预科生的故事:自力更生的财务挑战

生存狂的故事:自给自足的经济挑战

在生存狂圈子里,似乎有一个自然的发展进程。
人们一开始只是想着为灾难做准备,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就从仅仅考虑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转变为时刻思考如何一直保持自给自足。

他们这样做其实是追随前人的脚步。

在我们的社会边缘,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些人,他们决定不随波逐流。
他们不想像其他人一样融入企业社会,而是想要独立生活,做到自给自足。
大多数人觉得这些人的想法有点“离经叛道”。

但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自给自足不过是回归到我们曾祖父母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打算在美国大平原上开辟一个家园(homestead,原指美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宅地),那你最好能自给自足。
因为最近的城镇可能相隔好几天路程,而且可能几个月都无法到达那里。

不知何时起,我们渐渐丧失了自给自足的观念。
现代社会高度复杂,我们所有人都在某种程度上相互依存。

如果你试着追溯一些基本物品(比如药品)的供应链,你会发现它会纵横交错地贯穿整个国家,甚至延伸到地球的另一半。
如果这个链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断裂,整个链条就会崩溃。

这就是我们如今面临的最大危险之一。
在遭遇电磁脉冲(EMP,一种突发的强大电磁干扰现象)或者金融崩溃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很多产品将不再可用,仅仅是因为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即使其他环节完好无损,只要有一个部分断裂,也无济于事。

在这种情况下,最有可能安然无恙的将是那些自给自足的人。
从历史上看,农民在这方面做得最多;但如今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努力实现自给自足。
希望这能确保即使在最严重的灾难中,至少也会有一些人能够幸存下来。

自给自足的成本

大多数人都认为自给自足能省钱。
如果你有自己的菜园,就不需要买蔬菜;如果你自己制作生物柴油,就不需要去加油站加油;如果你养鸡,就不需要买鸡蛋。
这听起来确实像是自给自足能省钱,不是吗?

但实际上,虽然自给自足可能会省钱,但实现自给自足的成本相当高。
对于你想实现自给自足的每一个领域,你都得投入不少钱。
即使从长远来看会有不错的回报,你也得先进行短期投资才能实现。

最明显的例子可能就是脱离电网了。
如果你要安装太阳能板来满足家庭用电需求,从而不再从当地电力公司买电,你需要大量的太阳能板。
根据家庭用电量的不同,足够使用的太阳能板大约需要花费30000元人民币。
如果你的月电费是250元,那么你需要10年才能收回这笔投资。

虽然其他自给自足的领域可能不需要这么大的投资或者回报周期没那么长,但都需要投入资金。
总是会有一些设备需要购买,初始物资需要筹备,而且最重要的是,构建系统并使其运转起来需要花费时间。

我花了两年时间来打造一个不错的菜园。
由于我所在地区气候炎热,很难种出很多东西,但我还是想在这个方面实现自给自足。
除了气候因素外,我所在之处的土壤也不是很好,所以我不得不投入资金改良土壤。

为了翻耕土地,我买了一台旋耕机。
因为土壤太差,我觉得最好使用高床种植,在床内培育出良好的土壤。

然后我又安装了自动地下灌溉系统,这样我的菜园就可以在夜间浇水,避免水分蒸发。
由于狗和鸟总是闯进菜园,我不得不给整个菜园加上围栏,并且在上面覆盖遮阳布来应对高温。

我不知道自己在这个菜园上投入了多少钱,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从这个菜园里吃到的农产品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贵的农产品。

最终,菜园产出的农产品足够多时,我就能省钱了,但在达到这个阶段之前,我已经花费了不少。
当然,我本可以偷工减料,节省一些开支,但我想把事情做好,确保菜园能持续运作,并且尽量减少我在园艺方面需要投入的劳动力。

不管你尝试进行哪种自给自足的项目,都会发现同样的情况。
你必须进行投资。

如果你足够聪明,就会在开始之前做好充分的研究,算出大概的成本。
但即便如此,可能还是会有一些意外开支冒出来。
所以在项目预算里多预留一些资金,这样就能有备无患。

从长远来看,通过实现自给自足你会节省资金。
更重要的是,在危机期间,当其他人都在挨饿的时候,你的家人能够有食物可吃,这就是自给自足真正的意义所在;它能给你和你的家人带来安全感。

你不需要依赖“体制”;不需要依赖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美国的一个政府机构);不需要依赖救济物资,你自己就能照顾好自己。

在所有方面都实现自给自足是非常昂贵的。
不仅如此,而且工作量巨大,你可能根本无法完成。
所以不要试图一次性做完所有事情。

挑选一个方面去做,等这个方面稳定之后,再开始下一个。
这种分阶段的推进方式会让你更容易承受成本,并且给你留出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所有你需要掌握的新知识。

引用:https://www.survivopedia.com/a-preppers-story-the-financial-challenge-of-self-reliance/
原文: https://www.tttl.online/blog/1736588118/
图书推荐